
白冠长尾雉
河北省 · 沧州市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外形特征
- 雄性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呈白色,面部具一带状黑色区域,延伸到脑后形成环绕头部的黑色环带。眼周较窄的区域无被羽,裸露皮肤为鲜红色,双眼的侧后下方具一白斑,整个头部黑白相间。颈部白色区域和胸部衔接的边界上有一较窄黑色环带。翅上覆羽呈白色,羽缘呈褐色,下体栗褐色,胸部的两肋具粗大白斑。背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羽缘,使羽呈鳞片状。尾羽长达1至1.6米,中央2对最长,呈银白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开横斑。
- 雌性头顶及后颈大部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额、眉、头侧、颏、喉以及围绕颈部的一圈淡棕黄色。上背上部黑色,具大形矢状白斑和浅栗褐色端斑。其余上体灰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和黑色与棕色虫蠹状斑。尾较短,具有不太明显的黄褐色横斑。
生活习性
- 喜栖息于中低山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灌丛和箭竹混杂的林缘陡峭斜坡上,有时可上到海拔2000至2600米的高度。
- 单独或集成小群活动,性机警、怕人,常在林下和比较隐蔽、安静的地方活动。
-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幼芽、嫩叶、花、块茎、块根和农作物幼苗和谷粒为食,也吃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蜗牛、蚱蜢、螽斯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 繁殖期为3至6月,3月中旬群即开始分散,雄鸟开始占区。雌鸟常在清晨和傍晚通过两翅小幅度地快速振动而发出“扑扑扑”短促而急速的声响来招引雌雉。
- 通常一雄一雌制,偶尔亦见一雄配2至3只雌鸟。雄鸟求偶时,一侧翅膀微伸下垂,颈羽蓬松,不断点头啄地,嘴里发出“咕、咕、咕”的低声鸣叫。
- 营巢于林下或林缘灌木丛和草丛中地上,也在树脚下或灌木下营巢,甚为隐蔽简陋,通常为地上一浅窝,内垫以枯草、松针、树叶和羽毛,也有无任何内垫物的。
- 每窝产卵6至10枚,孵化期24至25天。
分布范围
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特有鸟种,曾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部,包括、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但由于山区森林不断遭到砍伐致使栖息地减少和退化,现在等许多地区已经绝灭。
保护级别
- 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濒危(EN)。
- 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总的来说,白冠长尾雉是一种外形优雅、生活习性独特且珍稀濒危的鸟类。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动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