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莲禅寺

寳莲禅寺

福建省 · 宁德市

你提到的可能是位于香港新界屯门区的宝莲禅寺,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一、历史沿革

  • 宝莲禅寺的开山祖师为大悦、顿修和悦明三位禅师。1906年,他们游历至香港大屿山,见此地群山围绕、灵气馥郁,遂披荆斩棘,建小石室,开山种地,自耕自食,用功修道。后来,出家僧众向往这清幽之地,闻风而至,合力盖搭大茅蓬,故初期命名为“大茅蓬”。大茅蓬成为宝莲禅寺的雏形。
  • 1924年,纪修和尚由金山江天禅寺来港,被大悦、顿修、悦明三位禅师及大众礼请主持“大茅蓬”,并改名为宝莲禅寺。
  • 经过七代住持百年来的不懈努力,宝莲禅寺从香港大屿山荒僻山林中的一间石室、茅蓬,发展成为当今集佛教文化、园林景观、雕塑艺术、传统与现代化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二、主要建筑

  • 宝莲禅寺的建筑群坐落于香港大屿山中部,介于凤凰山与弥勒山之间的昂平台地上,面向天坛大佛,俯视南中国海。寺内主要的建筑沿着中轴线,坐东北面西南,依次由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万佛殿沿地势而上,加上两侧对称的钟楼鼓楼、禅堂、斋堂与僧堂,形成了序列的院落空间。轴线南侧的另一组建筑则为大会堂与祭祀空间。
  • 宝莲禅寺自1906年创建大茅蓬道场以来,先后于1928年兴建大雄宝殿“大圆满觉”与“金刚窟”,并于次年兴建方丈室、客堂与五观堂。三十年代之后,禅寺逐步扩建发展,陆续完成了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真香阁”、“指月堂”、“般若堂”、“如是室”,以及法华塔、华严塔和罗汉塔等建筑。
  • 1963年筹建,1970年完成的大雄宝殿为七开间的重檐歇山顶,采明清式样的北京宫殿建筑形制。
  • 1981年动工,1993年完成的天坛大佛与地坛,设计上参照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形制,同时在工程上引进了内地航天部的技术支援。
  • 2000年开始筹划,预计2012年完成的万佛宝殿,采宋式古典楼阁形制,内部具有佛殿、展示、禅堂、方丈室、藏经阁等多功能的使用与现代化的设备。

三、公益事业

  • 在照顾长者福利方面,1976年,宝莲禅寺建成大屿山第一间老人院“筏可疗养院”,至2008年搬迁至了尘乐重新建造更宽僘院舍,服务住众及村民,提供安老、医疗及住宿服务。宝莲禅寺每年资助该疗养院的薪津、膳食、维修、医疗及车辆接送等费用。
  • 在灾难发生时,宝莲禅寺僧众感同身受,踊跃捐款赈灾。例如,华南水灾、华亚海啸、西瓜哇地震、雪灾、四川地震及台湾风灾等。
  • 宝莲禅寺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工作,除了捐建300多间希望学校外,还开展修桥补路等活动,切实解决民众出入行路难问题。
  • 宝莲禅寺每年都会积极参与、支持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例如,每年新春与大屿山区内社团协办“大屿山四乡区同乐日”,招待区内长者;捐助公益金、敦煌防护功德林、健康快车及博爱医院等慈善机构;捐助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捐助上海龙寺明暘福利基金等。

四、弘法利生

  • 宝莲禅寺历来十分重视弘法利生事业,以培养民众的正知正见。随着时代的来临,网络正全面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宝莲禅寺利用现代资讯,改版宝莲禅寺网站,整理网上佛教资源,丰富网站内容,为大众学习正法提供方便。
  • 宝莲禅寺历来重视传统的弘法方式,每年正月举行禅七法会,二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大悲法会,都专门请法师为信众开示,共沾法益。
  • 为了培养弘法人才,1999年,宝莲禅寺捐建允中佛学院教学大楼,作为培训僧才的基地;2001年,宝莲禅寺为纪念一代高僧海仁老和尚,捐资兴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