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
山西省 · 晋中市介休市张壁古堡详细介绍如下:
张壁古堡,又称张壁村,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地处太行山支脉绵山北麓的介休市龙凤镇境内。古堡充分利用了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的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同时在地面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它是中国罕见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民族、民俗于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被誉为“中国星象第一村”,也是国内幸存的具有独特山村景观和多层次多文化特点的古军防壁垒遗迹。
古堡占地约10万平方米(另有说法为12万平方米),海拔1012米(另有说法为1040米),地属丘陵地带。它南依绵山,西、北、东三面为沟地,呈东西矩长,北部凸出,沟壑险阻,偏僻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堪为兵家守备筑垒的绝佳之地。古堡整体为东西长374米、南北长244米的扁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古堡的地面布局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设计精巧,浑然一体。
古堡的堡门、门楼与堡墙相依无缝,真可谓铜墙铁壁。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城门,北堡门为砖砌,筑有瓮城,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且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设计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门则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进入城堡后,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长约300米(古堡周圆1300米中的一部分)、宽约4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
古堡内现存有可罕庙、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十数处宋、元、明、清陆续建筑的庙堂建筑,这些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此外,还有数十座具有晋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以及琉璃碑、泥铁像、双龙碾、槐抱柳、窑湾沟、藏风桥、金代古墓等众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观和遗存。其中,可罕庙为张壁古堡南堡门庙宇群的主体,建于东侧黄土高台上,殿顶部正脊中央建制金黄色琉璃饰件,地位极高。空王佛行祠除了殿堂建筑及装饰令人惊叹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殿前檐廊下的两通琉璃碑,通体由琉璃烧造,碑帽、碑身、碑座全部是琉璃一次烧造成型再拼接而成。
古堡的地下则遍布着立体三层的古地道,这些地道攻防退守藏功能设施齐全。地道分上中下三层:顶层地道距地面约1米左右,内部主要有窥探设施、叠加式秘密联络孔;中层地道距地面8至10米左右,主要用于上传下达,同时保护底层指挥官不受上层的滋扰,由迂回通道、侧攻设施、地道堡、壁孔通信设施、中层指挥所、转移工程、地道咽喉、水井、仓储工程、岗哨等组成;底层地道则距地面17至20米左右。地道的入口大都设置在隐秘的居民院落或窑洞内,可罕庙院地道口是部队将领的专用入口。地道内留存有气孔,通于沟堑外,还有隔井直下三层底部的设施。堡内现有水井6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开有洞口或洞门,有洞口的可垂绳索系水桶汲水,供地道内人畜饮用;有洞门的搭木板跨过井筒可直接进入另一通路。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则有宽2至3米、长4至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财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
张壁古堡历史悠久,据介休市政府门户网站介绍,它始建于北朝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