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禅寺

大乘禅寺

安徽省 · 亳州市

谯城区大乘禅寺详细介绍如下:

大乘禅寺位于亳州城区东南15公里处的大寺集,原名翟村寺,“大寺”正是因大乘禅寺而得名。据大乘禅寺门前的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三国时期。曹丕称帝后,回到故里谯都省亲,在曹庙村(据传在亳州城东郊)大宴宾朋后,四处游看,未见寺庙,于是下令在不远处的涡河岸北建造一座寺庙,取名翟村寺。后经唐、宋、元、明、清多次扩建,民国时期规模最大,有九进六重院落,四周以青砖砌墙,每块烧制青砖上均印有“大乘寺”字样,角楼高耸,临涡而建,有一百多级台阶,从庙门直通涡河水边。

大乘禅寺未毁坏时,大殿门前有两座高大威猛的石狮子,站在寺庙墙外不远处,就能看见石狮子头。围墙内有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八棱子石碑,有帽有座,碑身正面刻字,碑身周围雕龙画凤。每到阴雨天,八棱子石碑就大汗淋漓,如同水浇。寺庙主殿明柱上有副对联:“笑笑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大大大肚能容难容之量”,横批“阿弥陀佛”。主殿内为弥勒佛坐像,四大天王在两边护法。正大殿屋脊上有姜子牙瓷像,系坐像,姜子牙左手掌剑,右手拿索链,披发念咒在捉拿狐狸妖精。后大殿明柱上书写一副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横幅“无量圣经”。两边建有东西廊房、禅房、藏经阁等。

传说,在这里求愿很灵验,烧香拜佛的人是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大寺集举行庙会,进行敲钟、烧头香等祈福活动,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祈福平安。庙前东侧有一许家牌坊,据说上面刻有皇帝圣旨,还绘有八仙过海人物,牌坊一旁有一高大的石墩子,石墩上刻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围绕大乘禅寺,有三棵高大茂盛的槐树,当地村民根据其长势形状,分别称其为“龙槐”“凤槐”“虎槐”。

明朝初期,翟村寺曾遭受水灾。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后,曾拨重金重建,从此翟村寺大雄宝殿增添了朱元璋的画像。清朝末期,由于战乱频繁,翟村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民国时期,在当地村民和寺内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多方筹措资金,重修寺庙,用专门烧制刻有“大乘寺”的青砖垒墙,主殿顶用青色琉璃瓦覆盖,建有九进六重院落,大乘禅寺的名称由此延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乘禅寺的神像被全部拆除。1972年,辛集公社建医院、粮站时,拆除的大乘禅寺砖瓦、木料被用于医院、粮站建设。1982年7月,大乘禅寺遗址获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文保标识牌。2013年,一个曾在此居住过的外地商人,捐资重修了大乘禅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大乘禅寺的历史和文化,建议前往实地参观或查阅相关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