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镇革命烈士陵园
江苏省 · 南通市海安市墩头镇的革命烈士陵园,即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详细介绍如下: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是苏中地区唯一的从抗日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3300平方米(另有说法为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余平方米(另有说法为2500平方米),位于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陵园建立于1944年,为纪念在曹庄战斗中牺牲的联抗部队161名将士而建,是最早建立的烈士陵园之一。
1940年10月,新四军在苏中地区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稳定江淮大地抗战局面,团结各组织武装力量共同抗日,在陈毅同志的精心策划下,由我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战地委员会中将委员黄逸峰同志于曲塘镇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联抗部队主要活动地区划定为泰州至海安的通扬运河以北,海安至东台的串扬河以西,东台至兴化一线以南,兴化至泰州的官河以东为联抗防区,简称兴东泰地区。联抗部队及其所领导的地区属于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19块根据地中唯一的、影响较大的政治特区。
联抗部队历经四年极其艰苦卓越的斗争,于1944年10月圆满完成了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后撤销联抗部队建制,编入苏中军区战斗序列。为纪念联抗部队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联抗部队和当地政府在队战斗过的所在地建立了联抗烈士公墓。墓内安葬着161位抗日英雄的灵柩,并在园内建筑了联抗烈士纪念碑、明理堂、陵园标门,黄逸峰为“明理堂”题写匾额一块。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几经扩建,陵园现已具规模。初建时的主要建筑有表门、纪念塔、明理堂、墓冢。表门两侧刻着原“联抗”部队司令员黄逸峰题写的对联:“保卫地方国家抛却头颅洒尽热血,效忠民主真理做下榜样留得其名。”门额为“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念塔原高不足10米,后增加至16.1米,张爱萍将军题词“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碑铭原为黄逸峰撰写,后经“文化大革命”损坏,1982年由原“联抗”部队副司令员李俊民重撰。
1983年11月兴建“联抗”历史纪念室,陈列部分革命文物。1991年翻建纪念塔和明理堂。1998年,原“联抗”部队司令员黄逸峰同志的骨灰被安葬于陵园内。2005年原纪念室扩建为纪念馆,布展面积230平方米,展出珍贵历史文物、史料300件。2014年海安人民抗日史迹陈列馆重新布展,增加“联抗清风”户外景点。2016年海安市人民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对表门、纪念碑、广场等进行修缮。
陵园现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