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桥

东关桥

福建省 · 泉州市

永春县东关桥详细介绍如下: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飞架在湖洋溪上。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其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精湛,构造奇特。

桥墩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松木历经千年而不烂,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结构。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另有说法为25开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这种设计既可供远行的人们歇脚避雨,又能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同时还给山水之间增添了无限画意,收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效果。

东关桥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地人颜尚朝重建石桥六间,伐木为梁,并盖亭于上。清光绪年间,在桥中间设置了佛龛,供奉观音菩萨像。1991年,东关桥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然而,2016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的影响,该桥中段20多米的桥面被洪水冲毁。但幸运的是,2017年6月,东关桥得到了修缮,古桥得以重生。

此外,东关桥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晋江上游闽南山区与泉州水陆交通枢纽,它见证了泉州海丝文化的辉煌历史。从宋代至明清,德化瓷器经东关桥下的铺口渡顺溪而下至泉州港,又经海上丝绸之路流向世界。东关桥还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故事传说和诗词。

总的来说,东关桥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古桥,是永春县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