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寺

广福寺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广福寺详细介绍如下:

广福寺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因该庙建于巴图哈拉嘎地方,又称为“巴图哈拉嘎庙”(蒙古语,意为“坚固的关隘”),汉名“广福寺”。百灵庙是由“贝勒因庙”的转音异写而来的,而“贝勒因庙”则是因该庙建在达尔罕贝勒旗,当地群众如此称呼(“贝勒”,清代封爵,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因”是助词,相当于汉语的“的”),汉语音译为“白林庙”,由于这里常年栖息着鸣啼婉转的百灵鸟,所以后来又将其改称为“百灵庙”。

广福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是喀尔喀右翼部达尔罕亲王本塔尔的冬营地。寺庙建成后,皇帝御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广福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途经此地,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是漠南通往漠北和新疆地区的交通要塞,遂决定在此建庙。康熙四十年(1701年),着手筹款备料,聘请工匠。从宁武、乌喇特、五当召、大库伦等地驮运木材,从山西、归化城请来建筑艺人。翌年,达尔罕贝勒旗第二代札萨克诺内亲王奉康熙皇帝的旨意,正式破土动工,模仿归化席力图召的建筑模式,采用京、藏两种方式,用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主殿朝克沁独贡。诺乃亲王呈报朝廷,康熙皇帝赠送朱墨《甘珠尔经》,赐庙名为“广福寺”(蒙古语名为宝音巴达拉古鲁格其苏木)。

庙内设大喇嘛席位,按照黄教法规广招信徒,喇嘛僧人日趋增多,很快发展成漠南地区著名的喇嘛教寺院。百灵庙初建时喇嘛人数较少,到达尔罕贝勒詹达固密(1708~1728年)在位时,曾向清廷请求从外旗移入一部分喇嘛,又收留了一部分游方僧侣。道光三十年(1850年),庙内香火最盛,喇嘛人数达1200多人。百灵庙没有活佛,全庙最高首领为席力图喇嘛(首席喇嘛),只设一人,首席喇嘛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

长期以来,百灵庙就是达尔罕草原上商旅云集之地,是著名的物资集散地,素有“草原码头”之称,同时,这里还是内蒙古西北部政治、经济、佛教活动中心,是漠南通往漠北以及新疆地区的交通要道。游客们除了参观古朴雄伟的寺庙之外,还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观赏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竞赛。

寺院建筑是内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古刹之一。整个建筑群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占地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苏古沁大殿是大雄宝殿,是该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巍然屹立在寺院中央,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由三座逐级降低的建筑构成,每座殿顶都置有象征佛法的塔型“甘迪尔”和东西两侧有日月相照的赤铜“甘迪尔”,最高达30余米。歇山式顶,与美岱召的大雄宝殿属一个风格。满面斗拱窗扇,飞檐重迭,青砖灰瓦,飞阁流黛,檐角下铜铃随风叮铛作响。底楼是藏式建筑,小轩窗白粉墙,整齐的红围栏。一层楼顶东西两面是开阔的阳台。一楼后半部有半周围廊柱,用18根朱红大柱支撑。正面前廊有12根朱红大柱顶着二楼前阳台,阳台的栏杆上卧有两只造形优美的法羊,中央有一镀金法轮。两边的围栏、墙上镶嵌着4面铜镜,顶上插着雪亮的三股叉,叉下鬃缨飘舞。朱红的大门上铆着一排钢钉,中间扣着两只兽面,吊着两只铜制铺首。

苏古沁大殿南面是却日殿(经堂),该殿是学习和教学的场所。却日殿东南隅是朱德布殿(密宗殿),是喇嘛们诵经超度亡灵的殿堂,殿顶置有黑色石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