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孟府-孟子生平事迹陈列

孟庙孟府-孟子生平事迹陈列

山东省 · 济宁市

邹城市孟子生平事迹陈列详细介绍如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邹城)人。他是“鲁公族孟孙氏之后”,但后来家道中落,从鲁国迁居至邹国。孟子幼年丧父,由孟母独自抚养长大。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教育家,她通过“三迁之教”,使孟子最终确立了学于“先王之道”的志向。此后,孟子师从于“子思之门人”,并以孔子“私淑弟子”自许,深得孔子学说真传。

孟子一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为己任,致力于挽救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秩序。他收徒讲学、游说诸侯,极力宣扬孔子学说,并对引起思想混乱的异端学说进行猛烈抨击,以匡扶儒道。孟子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历经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然而,当时天下诸侯忙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对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并未采纳。孟子游说至65岁,其政治理想仍无法实现,只好退居老家从事教学与著述,寄希望于未来。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皆有先天固有的善性,它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端。孟子的其他学说都以此为基础,并形成了关爱民生的仁政思想、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以及浩然正气的人格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不嗜杀人”“使民以时”“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让百姓能够“养生丧死无憾”,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存亡。同时,孟子还强调人特别是士人的人格尊严,鼓励人们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晚年退居邹国后,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一起编著了《孟子》七篇,成为后世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词句简练、明畅犀利、雄辩而有气势,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孟子去世后,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邹城市作为孟子的故里,建有孟庙、孟府等纪念性建筑,以缅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