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福建省 · 泉州市鲤城区的泉州开元寺,详细介绍如下:
一、基本信息
- 地址:鲤城区西街176号。
- 级别:4A景区,也是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
- 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
二、历史沿革
-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
-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
-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后在公元858年至904年间重修。
- 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
- 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
- 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
- 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
- 2001年1月5日,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
- 2021年7月25日,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建筑布局及特色
- 中轴线: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
- 副轴线: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
- 两轴线及双塔:镇国塔和仁寿塔,亦称紫云双塔、东西塔,是最大的佛教建筑群的一部分。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其月台须弥座雕刻着73方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反映了泉州文化的多元包容性。殿内供奉着佛教密宗的五方佛,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典故传说
相传,在唐朝时期,泉州城内有一位名叫黄守恭的富商。匡护禅师曾请求黄守恭捐献桑园以建造一座寺庙,黄守恭提出只有当桑园中长出白莲花时,他才会捐出桑园。唐垂拱二年(686年),桑园中果然长出白莲花,黄守恭遂舍桑田、宅第,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开元寺因此得以肇建。
五、景点概览
- 紫云屏: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后于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是进入开元寺的第一道视觉屏障,寓意佛地清净、与世俗隔离。
-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是开元寺的入口。山门单檐硬山顶,坐北朝南,石柱上悬挂着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弘一法师也曾重新题写此联。
- 拜庭:连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开阔场地,面积达2800平方米,两翼有长廊回护。拜庭内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还有陀罗尼经幢、窣堵波式塔、宝箧印经塔等佛教建筑形式。
开元寺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