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堂
河北省 · 邢台市襄都区(注:原桥东区已并入襄都区)的观音堂,现称为普光寺,详细介绍如下:
普光寺位于桥东区(现襄都区)东郭村乡道口村南的御道旁。道口村因位于南北御路与东西大道旁而得名。普光寺是一个近代建设的寺院,同时也是登记在册的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据当地守庙人及石碑文字记载,该寺庙始建于唐代初期的贞观年间,即公元627至649年。在进行文史资料调查时,有道口村三位90多岁的老人回忆,寺庙比道口村存在的时间更悠久,有“先有道口庙,后有道口村”的说法。明代初期,有侯姓人家来此居住,占产为庄,逐渐形成村庄,俗称道口村至今。普光寺当时称为观音堂,庙堂东侧邻靠南北交通要道古御路,1980年代时,在此还有石槽和驿站遗迹。
寺庙曾经东西有三个大殿,包括韦陀殿、观音殿、关公殿等,当时庙里的壁画色彩鲜亮,栩栩如生,水泡也不褪色。据寺庙现存民国年间《重修碑记》记载,寺庙在民国期间或之前已经多次重修。1978年,庙院用作弹花房时,不慎失火,当时储存了很多棉花,本以为寺庙难以保全,但最终寺庙幸存下来,没有造成损失。改革开放之后,村民自发对庙院进行修缮,并增设了前殿,改名为普光寺。
普光寺观音堂即今普光寺后殿,大殿位于一个传统院落中央,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配殿为青砖平顶式建筑。大殿为传统建筑,硬山式,大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殿主梁间用材较大,上有修饰痕迹,似为之前旧材改用,由此可以证明此殿曾多次重修。前有廊坊,东西山墙为青石基础,上有青砖卧铺,两端有盘头,上饰有砖花。后山墙亦为青石基础,青砖墙,铺法为青石上卧铺四行或五行,其纵摆立铺一行,再上又为卧铺。与顶结合处改为以青砖仿木作枋头。大殿顶为布瓦顶,有正脊和垂脊,两侧有吻兽。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普光寺的传统庙会,届时三乡五里的乡亲自发聚集于此,一些传统的文化项目也争相展示,对当地的文化、经济交流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普光寺观音堂建筑是邢台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建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保护。